中国烘焙行业有痛点,有创新点。那么对于中国烘焙来说,未来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?
我们不妨将视野转向隔壁的日本。据矢野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,2017年日本面包市场规模(基于制造商出货量)达15582亿日元(按当前汇率,约人民币1037亿元)。日本人口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,但仅面包市场就已达千亿人民币,可见日本烘焙市场之大。
日本面包行业发展黄金时段在60-80年代,而目前中国从人均消费额、人均消费增速、量价协同三方面都与之相接近。中国包装面包第一的桃李,也是借鉴了日本山崎面包的“中央工厂+批发”的模式。
我们或许可以从日本烘焙市场窥探中国烘焙的发展前景,通过借鉴日本烘焙寻找更多可能性。
1、爱吃米饭的日本人,居然面包比大米吃的多
日本人爱吃米饭,已经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了。然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日本人的面包消费量已经超过了大米。
根据日本总务省的家庭调查,2011年,日本普通家庭的面包消费量超过大米。每户每年的大米支出(不包括两人以上的家庭、农业、林业和渔业家庭)为27428日元,而面包为28318日元,这是自1946年家庭调查开始,第一次出现面包消费量超过大米的情况。
中国和日本有着相似的饮食习惯,虽然中国有“南米北面”的差异,但是米饭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仍然占据重要位置。
那么为什么日本人的面包比大米消费还多?
首先是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。追溯历史,二战后日本学校以支援美国过剩小麦为理由,将面包纳入学生午餐,并在1954年《学校午餐法》以“面包餐”正式出现在学校供餐的菜单中。所以很多日本人从小养成吃面包的习惯。
此外,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和独居人群增多,面包、蛋糕等烘焙食品优势凸显。方便购买与食用,选择品种和口味丰富等,是老年人和独居人群选择以烘焙食品为主食的原因。
其次是日本烘焙行业的发力。日本许多地区会定期举办“面包节”(パンの祭典),不同的面包节有不同的主题,如日本最大面包节之一的“パンのフェス”,主题就是“面包爱好者可以品尝到最好的面包”,它是日本最大的面包节之一。这个面包节会集聚日本许多知名的面包店,2016年至今已经吸引了超90万消费者。通过这样的活动,让消费者了解面包、爱上面包。
除了举办活动,日本烘焙产业在产品上脑洞大开,迎合消费者喜好。日本面包店就很擅长将面包与人们爱吃的食品搭配,而且考虑到当地消费者的口味。比如北海道的面包店里,就有柳叶鱼面包、焗扇贝面包、鲑鱼面包等极具北海道特色的面包。
北海道特产柳叶鱼面包
图片来源: 敷島製パン
2、光卖吐司的店就超500家,单一品类烘焙店有机会吗?
不同于中国的面包店里有着丰富的SKU,日本有不少只卖一个或两个品种产品的烘焙店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吐司专门店。
据悉,日本本土的吐司专门店达到500家以上,形成细分化、品牌化的专业品类。单是高级吐司专门店品牌就有不少:银座地标名店CENTRE THE BAKERY、大阪人气生吐司品牌嵜SAKIMOTOBAKERY 、拥有154家店的连锁吐司品牌乃が美、开出40多家连锁店的新锐实力派HARE/PAN,更有全店只卖一款吐司的Lamie。
这其实就是专注的力量。消费者喜欢新奇,也喜欢经典,好吃的东西自然会一直回购。就像鹈鹕面包官网所写,“每天都可以吃到,但永不厌倦的味道”。反观中国烘焙市场,虽然不断有网红产品出现,但这些产品来得快去得也快,消费者不会一直为新奇买单。真正能畅销的产品,还得看品质。
3、日本有日式烘焙,中式烘焙也该崛起了
日本烘焙行业发展多年来,逐渐形成了“日式烘焙”的风格。说起日本面包,人们就会想到红豆包、咖喱包。
红豆包可谓日本“国包”。1874年,红豆包在长崎诞生,它从和和果子中获得灵感,往面团里加入豆沙,同时红豆包也是打开日本烘焙市场的重要突破口。日式咖喱包也是日本首创,将面团裹上面包粉再炸一遍,至今受到全球消费者的喜爱。
说起中式烘焙,大家都能想到什么?月饼、桃酥还是绿豆糕?虽然中国也有许多传统烘焙食品,但是这类传统食品,不像日本红豆包这样具有国民性,人们在消费量和消费频次上也不高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刮起的“国潮风”,给到中式烘焙新的机遇。传统中式烘焙可以年轻化,俘获年轻消费者。如于小菓就主打新中式点心,注重品牌、打造IP、产品颜值高、少油营养,这些都是中式烘焙可以发展的方向。
总的来说,虽然中国烘焙行业正在快速向前走,但不能忽视行业一直以来存在的痛点。要解决痛点,更要发力创新。由高登商业联合相关组织机构将于2020年10月20-22日在上海虹桥-国家会展中心举办上海国际烘焙、烘焙店加盟与配套服务展(简称BSE),展会现场将直击烘焙行业的痛点与难点,将烘焙行业专业人士汇聚一堂,共同探讨应对之策。